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不歧視,互相幫助,才更有效防疫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張依勵正培訓在利比里亞的心理輔導員 。

 

2014年,利比里亞爆發伊波拉危機。當地歧視伊波拉患者的情況嚴重,反而導致疫情更難受控,帶來深遠的人道後果。本會的臨床心理學家張依勵於當地進行心理支援工作期間,就目睹各種苦況。

當時部份疑似患者因害怕被社區歧視,諱疾忌醫、隱瞞疫情,令追蹤確診個案有困難,每宗個案只能追蹤到2名接觸者,遠低於其他疫區至少6名,感染人數無法精確估算,更難控制疫情。

患者確診後,家人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將患者趕走,把原本有機會康復的機會斷送,而病患流落街頭,甚至屍體都棄於街上,反助長病毒傳播。社區互相猜疑,曾有臨盆孕婦因被擔心其血液會傳播病毒而乏人援助。

當然,我們相信今天的香港與當年利比里亞的情況甚有差異,但當時的情況仍有參考價值 – 防疫行動固然是必須,但歧視行為除了令被歧視者受苦外,並無助解決問題,甚至造成確切的人道後果,令本來的問題更加嚴重。

相比起「各家自掃門前雪」,社區齊心互助,才是更有效的防疫方法。非常感動的是,香港社會不少人亦明白並正實踐這個道理 – 有藥房以優惠價、成本價發售甚至免費派發口罩、有市民與他人分享防疫物資、更有各式各樣的自發互助行動如探訪長者及基層人士、物資捐贈等。套用網上流傳的一句話:「疫,係要一齊防先防到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