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到社區溫暖的曾女士
曾女士一家三口在大角嘴居住九年多,一年前搬到100多呎的劏房單位,獨自撫養兩名分別九歲和十五歲的兒子,每天為他們的起居飲食奔波。
「網課」困境
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學校的面授課改以網上進行,需要在家裡安裝無線上網,經濟負擔隨著每個月的額外費用變大,逼不得已要向兒子們的爸爸提出分擔上網費用的要求。幸好學校得知他們家的情況後,各自提供了一部平板電腦,才讓曾女士鬆一口氣。
劏房,顧名思義沒有獨立的房間,曾女士睡在上格的單人床,兩個兒子則睡在下格的雙人床。曾女士指著空間狹窄的劏房中心說:「佢哋平時就係喺道上堂,每人坐一邊。」床的旁邊有一張梳化和摺枱,就是兩兄弟吃飯、上課和做功課的地方。
曾女士認為當時網上授課對於家裡空間不足的家庭來說是一大挑戰,兩兄弟只能插著耳機面對面同時上網聽課,沒辦法很投入上課隨意發言,對於他們的課堂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家訪的時候不難看得出曾女士對於兩個兒子的學業成績充滿擔憂,一同承受停面授課帶來的壓力。
雪中送炭
「啲蝨周圍都係,咬到我同兩個仔成身紅晒,好痕!」
之前住的單位因為天氣潮濕導致床蝨出沒,兩個兒子和自己都被咬到皮膚紅腫,無奈下只能把全部傢俬丟掉。幸好,曾女士指現在搬到的大廈有一個WhatsApp群組,住客會互相把不需要的物件贈送給鄰居,家中的電風扇和櫃子都是由鄰居轉贈的,對於剛搬來感到無助的她而言可說是「雪中送炭」。「我張碌架床都係佢哋畀我架。」
社工得知他們家裡沒有傢俬時,更告知她可以申請關愛基金,透過幫助弱勢社群的津貼得到援助。
參與計劃
曾女士指在沒有食物券的情況下,她都在早上花時間預先煮好早餐和午餐,然後下午再準備晚餐。而就讀中學的大兒子有時候也會煮一些簡單的菜例如煎蛋、煎午餐肉,幫忙照顧弟弟。有了食物券後,曾女士表示可以放心外出兼職不用擔心兒子們沒有飯吃,午餐都由哥哥帶弟弟到附近的餐廳食;直言不用花那麼多時間煮飯,每個星期有幾天可以到附近的街市兼職數小時,幫補家計。
「比起成日食罐頭好好多!間唔中可以去買塊排骨煲青紅蘿蔔湯畀佢哋飲!」曾女士說。她表示「齊饗樂」食物券比起其他食物援助更有彈性,兒子們也可以更多機會吃到有營養的食物,對於整天擔心兩個兒子營養不足的媽媽來說負擔也減少。如果日後有同類型的計劃,她希望可以加入一些街市裡的商店為合作夥伴,增加買餸煮飯的選擇。
(本會職員到訪曾女士一家位於大角嘴的劏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