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一步步走出陰霾
第一次探訪陳小姐(化名)位於觀塘的劏房單位時,一入大門已看到陳小姐與同單位鄰居青姐(化名)各自打開家門在聊天。陳小姐表示自己現時與街坊關係都很好,然而回想自己從深圳來港兩年,未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加上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自言悲觀的她,情緒經常因為疫情苦況、家庭環境、經濟壓力和家人關係等事情而困擾,常常鑽牛角尖。
舊鄰居滋擾 隨地倒大小二便 飽受困擾
陳小姐與丈夫和女兒一家三口在現址的劏房居住了兩年,業主將單位劏開了三間房,共三個家庭居住。在陳小姐剛搬來的開初幾個月時,她無奈地表示:「以前有個舊鄰居會將糞便抺在我們家門、在家門前的走廊小便,又試過有一次舊鄰居直接將小便倒在另一戶鄰居的背上。」當時陳小姐一家和鄰居都感到十分訝異和困擾,家門長期緊閉。
疫情影響 丈夫遭解僱失業 頓失四個月收入
同時,陳小姐現齡五十多歲的丈夫本來是在寫字樓做文職工作,今年因疫情持續影響下遭公司解僱。丈夫年紀較大難以重新找工作,整整失業了四個月,期間到了本地培訓組織修讀保安並考獲保安牌照。
現時丈夫雖然找到保安工作,但薪金水平不復往昔,日做十二小時,月薪只獲12,000元支援一家四口。劏房租金連水電費佔家庭收入多達一半,連同丈夫在外食飯的午飯錢、家裡柴米油鹽、買餸煮飯及日常用品等家庭開支,薪金所剩無幾。陳小姐捨不得花錢出外食飯,一家要節衣縮食,精打細算,才能勉強過活。
(劏房空間較小,在日間,床舖可作為家人吃飯和女兒做功課時的椅子之用,到了晚上,陳小姐一家三口就擠在同一張床入睡,床尾擺放不同的雜物。 // 廚房亦擺滿不同雜物,鄰居送裝飾布蓋住雜物,笑謂「遮醜布」。廁所較擠迫,陳小姐為女兒洗澡時經常弄得衣物濕透。)
情緒受困擾 多月失眠
家庭環境不理想、居住環境狹窄,加上當時丈夫失業四個多月,一家三口整天困在同一空間內,陳小姐與丈夫爭執逐漸變多。回想起幾個月前的生活,陳小姐嘆息:「那時候我的情緒較失落,經常哭,晚上很會容易失眠。我們家對面有間酒吧,每月總有兩三次樓下有人醉酒鬧事,好不容易入睡又被驚醒了,」陳小姐續說,「那時凌晨醒了,又再陷入胡思亂想,鑽牛角尖。」
新鄰居關懷下 建立正面新生活
後來,舊鄰居在業主斡旋後終於搬走了,新鄰居青姐搬來,丈夫又重投職場。陳小姐與青姐關係愈來愈好,「遠親不如近鄰,有個好鄰居分別真的很大。之前我們的家門都緊閉,現在我們經常都打開家門。」陳小姐說。她倆閒時分享餸菜,青姐煎雞翼時更會分享給陳小姐的女兒。
陳小姐又感恩地補充:「這個二手雪櫃是青姐送的!之前我家連雪櫃都買不起。」更重要的是,在青姐的鼓勵及影響下,陳小姐更願意以開放的心態外出參加活動,亦定期出席教會活動,開始懂得找人聊天、向外求助。
喜獲慈善機構及時援手
幸得鄰舍的支持、教友的關懷和轉介,陳小姐成功申請到各慈善機構的物資援助,才能減輕自己的家庭經濟壓力。
透過香港紅十字會的食物券計劃,陳小姐有能力多帶女兒外出享用連鎖餐廳及茶餐廳,為自己減壓之餘,亦與女兒享受家庭樂。此外,食物券亦大大紓緩了陳小姐平時買餸、購置糧油雜貨等家庭開銷的經濟壓力。「我平日很少機會有錢可以買冰鮮雞,現在有了食物券我可以買給女兒吃,亦買了豬肉!就算我們大人不吃,都希望盡量可以給小朋友吃更好嘛。」陳小姐欣喜地說。
(女兒乖巧活潑,在劏房的小空間內建立自己的小天地,貼滿了自己的畫作和老師親手寫的心意卡。縱然生活艱難,但為了女兒,陳小姐也堅強撐下去。)
獲多方支援 心境態度轉變 盼日後助人自助
最近帶女兒上學後,陳小姐一有空餘時間,就做義工、探訪長者和參加教會活動,希望都可以善用一己之力盡量幫助別人,回饋社會,更擴闊生活圈子,令自己的心境變得更開朗。陳小姐更會主動詢問街坊和社工:「你們最近正在參加或舉辦甚麼活動?我可以來幫忙及參加啊!」
食物券計劃為基層家庭帶來實際支援,不過最重要的是亦希望可以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為基層家庭及其子女帶來一個更正面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