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
阿欣(化名)是一位家庭主婦,家裡有三個孩子——未滿一歲的兒子,和分別就讀幼稚園和小三的兩個女兒,他們的起居飲食,以至上學的時間都不同,「一打三」的生活確實不容易。
她提到,平日會帶著兒子接兩位女兒放學及到街市買菜,但偶爾也會有不方便帶兒子的時候:像是要出席女兒的家長會,或是甚至有一次女兒生病了,家長要陪同住院三天,便都需要丈夫請假回家照顧家庭。對於任職地盤工人的丈夫而言,薪金按日計算,停工直接影響家庭收入。回想疫情初期半年,地盤工作受影響,減低了家庭收入,阿欣坦言當時「會不夠錢用」。
「當然信得過!」
疫情影響著香港許多家庭的生計,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疫情拉近了阿欣一家和鄰居的關係,為生活帶來變化 ——
「因為疫情,小朋友都只能出走廊玩耍,無法出去附近公園。後來大家變得熟絡。」阿欣表示,她所住的樓層居住了最多小朋友,全部年紀相若。過去與同層的鄰居只會打招呼,而現在更為熟絡,也互信互助。
當阿欣有需要時,鄰居會幫忙照顧孩子,也會順路為她購買午餐。她更提到,若鄰居的丈夫放工時碰巧女兒放學,對方會問:「你信得過我,我幫你接!」阿欣笑著回應說:「當然信得過!」最近的一次家長會,因為鄰居幫忙看管小兒子,讓她能放心出席家長會,也不用丈夫請假。
鄰居亦是重要的資訊來源。阿欣指,她是從鄰居口中得知本會「齊饗樂」食物券計劃,紓緩了家庭的經濟壓力。說到此,阿欣亦指著兒子手上會發聲的玩具,原來那是鄰居轉贈的。
「真的是遠親不如近鄰。」阿欣說道。小朋友有伴一起玩,大人也因此得到喘息空間,她的經歷再次印證鄰里互助的美好。
老闆娘好好傾
阿欣說,因食物券計劃而節省下來的錢,基本上都用在女兒的補習開支和興趣班,特別是疫情下,大女兒的學習情況猶如從「小一跳級至小三」,補習無奈地成了必要開支。除了紓緩了經濟壓力,計劃也令她與社區有更多互動。
「有券才會去這些餐廳, 疫情下通常在樓下消費,好少行去入面買,發掘了更多地方。」阿欣指這段時間會光顧不同小店,有台式的,有港式的也有快餐店,會和店主閒話家常,亦因此遇到了好人好事。「如買車仔麵,一份要6至7元,(有餘額的話)她會多給半份,又會多送雞翼……老闆娘好好傾,因為經常去買。」
人情味,不止是鄰居與小店,還有疫情下主動關心更減租的業主,一起共渡疫境。人道精神,每天都在這個城市的不同角落、不同角色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