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的蝴蝶
我們在走廊等候,突然,「咿——」一個單位內的一道木門打開。
訪問的時候剛剛踏入下午,我們還未進去,便先看見門後面一大叢翠綠的盆景,沐浴在窗前午後的陽光裏,生機勃勃地舒展著。
(一打開門映入的景象)
藍貓的工作室
因為地方狹小,門也不能完全打開,我們脫了鞋,進門的第一步便要踏上地台。地台上大概只有三呎乘八呎的活動空間,要安頓三個人並不容易。可是坐下來了,又會即時感到被自然的氣息包圍,那種感覺——至少在心靈上——是毫不逼隘的。
這是藍貓的居所,也是她口中的——工作室。藍貓是她為自己取的別號,自從九年前決心搬出來住,藍貓便想出這個名字,讓自己一心一意地從事環保手作的志向。
地台下面,存放的都是日常四面八方的收集物。對藍貓來說,讓她自由創作的物料不用刻意買,就是普通人眼中平平無奇的垃圾而已。想到要宣揚環保的訊息,也為了實踐個人的美感,於是一個包裹生果的紅色膠笠,能在藍貓手中轉化成紅鶴的羽毛;撕掉即棄的紗白包裝紙,又能變成一尾金魚流蘇的鰭而活了過來。藍貓指著牆上的一個裝置:「那是我二〇一二年開始的第一件作品,用膠樽弄成的燈罩。」
疫情難關
現在藍貓每星期會在社聯轄下中心開一次環保手作班,帶領學員一起創作。「但這賺不了錢,不能維持生活。」她補充道。她的收入,來自在餐廳兼職。而生活開支的流向,除了必然居首的租金,第二便是飲食了。所以對於沒有固定收入的藍貓而言,參與食物券計劃的最大得著是嘗試多了不同的餐廳。她會到佐敦去購買健康食品,也會品嚐平時無法在劏房煮製,油煙很大的那些菜式。
回想二○二○年初,疫情開始爆發的時候,藍貓坦言影響極大:手作班不得不暫停,餐廳也因市道低迷、禁堂食措施,不再需要她兼職。藍貓在幾個月間完全沒有收入,只能以導師身份申請政府的抗疫基金,透過這筆援助金額度日。直到夏天,緊張氣氛稍見紓緩,開班和兼職的生活才漸漸恢復。
踏出第一步
當初讓藍貓決心投身環保創作的關鍵,是她十年前的一場西藏旅行。在當地她第一次同大自然有如此接近的感知和對話,帶來一場深刻的省思,回港之後,一轉眼便到現在了。
可是來路豈會無風無浪。從前打工負責畫圖、設計,藍貓一再稱自己是個內斂、被動、少同人溝通的人。「又唸不成書,沒自信心,」這樣說著,彷彿自己也不能相信現在竟會恆常面對這麼多人,還要以導師的身份教學呢!最深刻更是,當初開班以前,得先舉辦分享會介紹自己及作品。她足足用了一個月準備,還是倍感恐懼,而偏偏在舉行的前一個星期,她的腳掌,受了嚴重的傷害。「我明明是絕對有藉口逃避的——」卻不知何來的決心,當天,她照樣一拐一拐的步上講台;帶著不安,一頓一頓的,說起自己默默創作的故事……
「祝福地球」
藍貓提到,信仰對她至關重要,使她以後無論面對身體傷患、生活變化,仍然有堅定的力量面對,不因自己缺少甚麼而灰心喪氣。藍貓喜歡說:「祝福地球。」她頌歎造化的神奇,彷彿也在欣賞自己,「從一條毛毛蟲,蛻變成為飛翔的蝴蝶。」
是的。我們待久了,才發現劏房內,無論窗前或置物架上,每一盆植物、每一種裝飾,原來都悄然貼著一隻蝴蝶。有的是用塑膠黏製的,有的是縐紙,有的是用紙包飲品盒裏頭銀色的鋁層剪成的……在如此狹隘的現實環境中,能像容下了萬物,我想除了那扇通爽的窗、那些滋潤的盆景,還實在有賴藍貓堅定的內在力量——那份從信仰得來的自信,以及祝福地球的真摯。
(找找看!你在這些盆景植物裏面,看見多少隻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