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執信「施濟」的少數族裔八人大家庭


Mei Wah(化名)婚後隨巴基斯坦裔丈夫來港定居,一住便二十三年,在香港落地生根。Mei Wah每日為照顧一家八口奔波,當丈夫外出工作或子女上學後,她一邊照顧幾個月大的兒子,一邊打理家務,並為在家附近就讀中學的女兒準備午飯,接著連忙外出買餸,以準備家人在黃昏回來時能享用一餐安樂晚飯。 

 

疫情下家庭收入大減  持續入不敷支 

回想二〇二〇年初疫情開始爆發,當時整體工程數量大幅減少,Mei Wah任職建築業工人的丈夫持續大半年均承受著開工不足的問題,平均每星期只有兩至四日的工作機會,每月收入大減五成。 

 

有見及此,Mei Wah丈夫兼任外賣平台送遞員的工作。但疫情影響下,丈夫收入不穩,卻要一力負擔一家的租金水電、煮食材料、糧油雜貨及子女零用錢等開支,Mei Wah一家生活捉襟見肘,經濟壓力相當沉重。 

 

當本港疫情相對漸趨穩定後,Mei Wah丈夫終於回復以往的開工日數水平,每月收入維持平均一萬元多,由早上七時半工作至傍晚六時。然而,除了租金水電及糧油雜貨等家庭開支外,Mei Wah還需要為大女昂貴的大學學費而苦惱。 

 

苦惱籌措女兒龐大學費  食物券正好減輕家庭壓力 

幸而,香港紅十字會「齊饗樂」食物券計劃剛好在Mei Wah一家籌措著女兒學費時,加推了第二期項目,紓緩Mei Wah一家的糧油及買餸煮食費用的經濟壓力。「食物券的推出對我們一家而言真是一個很合適的時機,大大節省沉重的家庭開支,從而減輕我們應付子女學費的壓力,對我們家的幫助真的很大。」Mei Wah欣慰地說。 

 

Mei Wah平日會選擇光顧食物券商戶名單內一家位於尖沙咀的印度雜貨店:「有了食物券後,可以幫補我們一家平日購置糧油及煮食材料的需要,幫助我們購入嬰兒奶粉、印度和巴基斯坦米、製作印度麥餅(Chapati)的麵粉及各種豆類等等的食物。」 

 

Mei Wah亦特別欣賞食物券計劃的包容性,商戶名單上除了設有傳統本地華人會光顧的超市和餐廳外,名單上更提供了幾間備有少數族裔常用煮食材料的印度或巴基斯坦小店之選擇,貼心地考慮及支援少數族裔家庭的實際需要。自從參加食物券計劃後,Mei Wah更可以多為年紀較細的子女添購他們喜愛的零食和果汁,哄子女開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 

 

奉古蘭經教義  盡綿力延續善行義舉 

信奉伊斯蘭教的Mei Wah在家裡掛上了不同的古蘭經經文掛畫,在我們談及經文當中的意義時,她提到對「Sadaqah」這一詞有特別深的感受。「Sadaqah在古蘭經裡多次被提及,在伊斯蘭信仰裡意為『施濟』,意思是即不論幫助金額的多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善用本身所擁有的去幫助別人。」伊斯蘭信仰影響著 Mei Wah 的生活及對於行善的看法。 

 

在Mei Wah家門玄關處擺放了一個由塑膠盒簡單改造而成的小存錢箱,裡面放著大大小小的硬幣紙幣。她娓娓道來這個存錢箱的用途:「雖然家庭環境不理想,我仍會教導子女定期投入一部份零錢進去這個存錢箱,希望儲到一定金額後,我們可以幫助到附近的長者或突然失業無法工作的人。」Mei Wah堅信古蘭經提到的「Sadaqah 施濟」精神,一直都堅持著這個習慣。自從參加食物券計劃,家庭經濟壓力減輕後,她更不忙將一部份省下來的零錢儲起,希望將這份祝福傳承下去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當Mei Wah被問及在困難時刻仍這樣做的原因時,她用堅定卻溫柔的目光向我們解釋:「我覺得歸根究底,我們大家都是人(we are all human),有需要就幫,幫人是沒有分宗教種族的。」 

 

耳濡目染下,Mei Wah女兒亦一心希望畢業後可以貢獻社會,Mei Wah欣慰地提到大女正就讀有關教育及輔導的學科:「她畢業後希望成為社工或教師。現時香港較少巴基斯坦裔社工,女兒希望將來能夠可以回饋社會,幫助少數族裔融入本地社區和生活。而二女正就讀護理系,亦希望以專業貢獻社區。」 

 

分享無分國界宗教 

「莫以善小而不為」。人道精神本為無分國界及信仰,今日食物券支援到Mei Wah一家,Mei Wah一家又繼續盡綿力幫助其他人,善的循環生生不息,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讓我們的社區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