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下的希望
「覺得做義工能幫到人又幫到自己,自從接觸這些(社福)機構就開始參加,協助派食物給街坊。」陳小姐說道。
做義工開心
自女兒升中後,陳小姐(化名)需要照顧她的時間減少,不過,由於她在港的朋友不多,亦不熟悉身處的社區,日間的時間便空出來了。後來,卻因新冠疫情的緣故,經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間地區服務中心,讓她對社區有更多的了解,也開始接觸到不時舉辦的興趣班和義工活動。
轉眼間,她便做了大半年的義工,早前更協助區內街坊填表申請津貼。她說做義工開心,能打發時間,也能認識新朋友。說起義務工作的各種類型,陳小姐更熱情地表示如本會需要招募義工,她可以幫忙帶小朋友玩遊戲。
然而,熱心助人的陳小姐,疫情下的生活其實並不輕鬆,她更直言「捱得辛苦。」
家庭零收入
她與女兒二人同住在一個約百多呎的家,租金、水電、買菜、交通等,即使是節儉地生活,每月的開支也近萬元。然而陳小姐不能工作,也沒有申請生活援助,家庭零收入,只能無奈地在經濟上依靠在內地的家人。
雪上加霜的是,遇上疫情,家人的收入也變得不穩定,她亦無法如過去一樣往返內地與家人見面。疫情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擔心受感染,而她更要憂慮若生病後求醫,需要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沉重的生活壓力,令身體不幸地出現狀況,她說唯有聽音樂,調節心情。
對她而言,食物券計劃帶來的,或許不只是食物,還有一點喘息空間。「有食物券的這三個月都不用向親戚借錢做生活費。」她除了用券買水果、雪藏食品、到街市買魚等滿足女兒的胃口,還可以將節省下來的錢儲起來交租,她形容食物券「幫到好大忙」。
與女兒相依
儘管面對著生活上各種難關,每當陳小姐提起女兒時,總會面帶微笑。而疫情,更是兩母女關係變好的轉捩點。她說過去緊張女兒的學習成績,只要跟不上就會生氣,後來「經歷疫情,覺得人不容易」,盼望女兒健康成長、踏實做人,便已心滿意足。她亦提到,女兒間中會幫忙煮飯,問到食物質素如何,她甜笑著說就算不好吃,都會說「為甚麼會這麼好吃呢!」
疫情下,不同背景的人都正經歷著大大小小的風雨,而我們都能夠守候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