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母親
「媽咪,你的黑眼圈很大,是不是很累?不如我不問你那麼多問題啦。」
對於楊女士的女兒來說,每晚洗澡才是同媽媽難得的相處時間。生活在劏房,同在一室的還有比自己大五歲的哥哥,平時有甚麼都難有空間說了。所以當這個四歲的小女孩,圓著眼睛望著將自己手腳洗淨的媽媽,突然說出這麼一句體貼的話,楊女士聽見,怎能不覺得既驚訝又窩心。
日以「計」夜,夜以「計」日
做一個母親,豈會是容易的事情。莫說空餘時間向來少之有少,便是傾盡心力投放到家庭裏去,也總覺得缺東欠西,填不滿這個大窟窿似的。丈夫夜班工作的辛勞,兩個子女的需要,還有屋租水電種種現實的進逼,一家人日常生活的考量,楊女士都看在眼內。
申請食物券資助的三個月裏,對楊女士來說,無疑減輕不少壓力。最大的變化是多了出外用膳。一星期外出四、五晚,能省下「諗、買、煮、洗」的精力和時間,頓時放鬆不少。楊女士笑著憶述當初女兒說:
「媽咪為何我們經常到外面吃飯?你有好多錢嗎?」
一天有三百多元,比起以往固然是「多」,但用楊女士的話形容,最恰切的說法是「花得比較捨得」。許多食物,尤其是關於子女營養的,一直都很重要,但以往根本摸不出餘錢,左思右想之後總還要忍手;倒是這三個月間,一星期可以買新鮮豬骨煲兩次湯,也能買些牛奶和乳酪,有益於子女的發育和健康。
兒子的自信心
楊女士的九歲兒子患有過度活躍症,需要更大的耐心去教導。讀書成績一直不好,楊女士便實行「奬勵計劃」,儘管兒子的學業成績不會一步登天,但每進步一分,楊女士都想給予鼓勵,有食物券的期間,便帶子女去吃他們想吃的東西。
(梳化旁邊,牆壁上貼了兩個孩子的學習素材也有畫作,不乏童趣。)
為了提升兒子的自信心,楊女士又讓兒子嘗試不同事物——「我說大個仔,甚麼都要學一點。」楊女士懂得滾軸溜冰,便買一雙鞋讓他學。也果然,兒子由最初的抗拒、挫敗,漸漸掌握了要領,現在能在公園自由地奔馳,還過來跟媽媽說真的很好玩!
他們還去行山、去學踩滑板、學打籃球……我們聽見,不免感嘆楊女士的耐心和活力。楊女士笑了,自言確實是個不喜歡靜下來的人。
惠人惠己
原來楊女士常常都做義工。每當送完子女上學,楊女士就會乘著中午前的空檔,到處做事,既可認識各種人事地物,也藉社交放鬆精神。長期以來,楊女士會去探訪劏房戶,陪他們聊天,說自己也是住劏房的,怎能不清楚水深火熱的感受。
近來,楊女士會到鄰近的屋邨免費派飯給露宿者和獨居長者,說幫到人,自己也會更開朗。憶起那些婆婆拉著自己說想聊多一會的時候,楊女士又不禁笑了。送贈的豈只是飯呢,還有真誠的關懷。自己受到食物援助,也希望別人得到一頓窩心的暖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