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從劏房搬到鐵皮屋


座落在觀塘月華街的大多是密度較低的私樓,與山下舊樓林立的巿中心相比,此半山位置算是區內難得的幽靜空間。沒想到,在外觀新淨的樓宇內,天台位置竟也搭建了數間鐵皮屋。阿怡(化名)一家四口,連同合租的叔仔夫婦,六人就住在一間只有二百多呎的天台屋內,兩家人需要共用廚廁。 

 

阿怡一家數年前住在附近的瑞和街劏房。雖然是劏房,但位置方便購買日常所需,而且與街坊的關係亦相當親密。可是,某次曾與隔壁鄰居爭執過後,便搬到了現時居住的單位。 

 

現在的單位盛夏時酷熱兼潮濕,而且屋內電器陳舊,電壓不穩定,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等耗電量大的電器總不能同時使用。單位供水也不穩定且有雜質,使他們都要買樽裝水回家飲用。然而,阿怡的業主都不願處理這些問題,只要求他們每個月支付著高昂的租金及水電費,面對著這些情況,阿怡亦大感無奈。 

 

生活挑戰與援助 

疫情以來,從事地盤工作的阿怡丈夫大約只有一半時間開工,收入因而大減,阿怡試過要求兒子減少補習次數來減輕家庭開支。而停課的子女與停工的丈夫一同困在家中,磨擦亦日益增加。十一歲的大兒子曾提出想到尖沙咀或旺角逛街,但阿怡一想到外出就要花錢,加上身心俱疲便作罷。 

 

在食物券的幫助下,阿怡會帶子女到協和街光顧一家粉麵舖,才發現原來他們很喜歡吃牛腩麵。此外,她亦會購買鮮奶和果汁,以及煲湯及煲涼茶的材料。在重重生活困窘下,食物券計劃總算為她紓減一點點壓力,也使她更有動力帶子女外出用膳,享受家人相處的時光。 

 

阿怡常常掛在口邊的一句:「唔知呀,唔識呀。」每問及兩名子女的教育計劃,或輪候公屋的進度等,她都表現得不甚清楚。或許,除了食物券的援助外,建立社交網絡及鼓勵她參與更多社區事務才能長遠提升阿怡應對生活挑戰的信心和能力。 

 

(阿怡帶我們到天台的鐵皮屋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