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簡史

香港紅十字會創立於1950年,前屬英國紅十字會分會,自1997年7月1日起,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成為中國紅十字會一個享有高度自治的分會。

1950
  • 7月12日英國紅十字會正式批准成立香港分會。
  • 成立第一隊義務婦女工作隊,為政府醫院提供摺製紗布。
1951
  • 教導荔枝角醫院病人製作工藝品,是院友關懷服務的雛型。
1952
  • 成立捐血服務部,首個血液收集站設於郵政總局。全年收集得逾400單位血液。
1953
  • 開設賑災服務,賑災倉庫啟用。
1954
  • 第一所醫院學校在荔枝角醫院創立,服務病童。
1956
  • 第一隊紅十字會青少年團於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成立。
1962
  • 特殊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及兒童安置所啟用,服務身體弱能學童。
1965
  • 位於灣仔夏慤道的香港紅十字會總部落成啟用。
1967
  • 第二所特殊學校 —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啟用。
1968
  • 在慈雲山開辦傷殘青少年宿舍。
  • 大嶼山石壁渡假營舍啟用。
1969
  • 成為香港公益金會員機構。
1973
  • 流動捐血車投入服務。
  • 第三所特殊教育學校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啟用。
1975
  • 開辦成人醫療用具借用服務。
  • 隨著一艘丹麥貨輪載3,700多名越南難民來港,本會難民服務大為擴展。
1976
  • 開辦工業急救訓練課程。
1979
  • 擴展尋人服務,協助越南難民。
  • 接管北啟德難民營,並在營中設立越南難民醫療中心。
1980
  • 本會邵逸夫會長率領代表團首次訪問中國紅十字會。
1981
  • 慈雲山傷殘青年宿舍遷往觀塘順利村,易名「順利宿舍」。
1984
  • 位於京士柏道的輸血服務中心白普理大廈落成啟用。
1987
  • 將北啟德難民營移交予基督教難民服務處管理。
  • 開展兒童醫療用具借用服務。
1989
  • 位於灣仔修頓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務部港島總部啟用,由英國紅十字會青少年活動前贊助人威爾斯王妃戴安娜主持開幕。
1991
  • 為中國華東水災大規模賑災籌款,共籌得港幣1億4,400多萬元。
  • 與醫院管理局簽署管理合約,輸血服務中心納入醫院管理局架構。
1992
  • 成立第一隊耆英制服隊伍。
1994
  • 工業急救訓練中心易名「急救訓練中心」,由衞生署資助經常開支。
1995
  • 協助社會福利署舉辦健康護理課程,為安老院保健人員提供護理訓練。
  • 醫院圖書館服務易名「關懷病人及圖書服務」,由醫院管理局資助。
  • 於香港主辦首屆亞太區急救比賽。
1996
  • 香港紅十字會白普理沙田中心落成。
1997
  •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本會由英國紅十字會分會轉為中國紅十字會內一個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會。
  • 本會獲政府委託作為「長者定居廣東省續領綜援計劃」中介機構。
1998
  • 領導本會30年的會長邵逸夫爵士及主席鄭棟材博士榮休,分別由董趙洪娉女士及楊鐵樑爵士繼任。
  • 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及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港合辦「大型緊急醫療援助國際培訓班」
  • 輸血服務中心成立全港首間免費的臍帶血庫。
  • 關懷病人及圖書服務在葵涌醫院設立全港首間迷你病人戲院。
1999
  • 輸血服務中心取得ISO9002品質管理證書。
  • 首次派出一位麻醉科醫生(Dr Audrey Chan)前往非洲肯尼亞協助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人道工作。
2000
  • 香港紅十字會慶賀50周年,除舉辦多項籌款及服務等活動,尚有:
    • 發行香港紅十字會五十周年紀念郵票及九廣鐵路紀念車票
    • 出版《山上之城 - 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 1950-2000》五十周年紀念書冊
    • 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以輸血服務、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廣人道主義為主題)
2001
  • 「青年及福利事務部」分成「青年及義工事務部」及「醫護服務部」兩個部門。
  •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開辦全港首班特殊學校中六預科班。
2002
  • 獲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頒發「特別貢獻獎」,以表揚本會十多年來對內地各項救災、備災及其他發展項目的貢獻。
  • 輸血服務中心將「血液核酸測試 (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進香港,縮短愛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測試空窗期。
  • 開展「愛滋病同伴教育計劃」。
  • 參與國際紅十字會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香港首位華人義務醫護人員(歐耀佳醫生)遠赴非洲肯尼亞的紅十字會戰地醫院服務。
  • 輸血服務中心榮獲「2002年亞洲醫療機構管理獎」。
  • 開辦「假日之友」殘疾人士假期日間照顧服務。
2003
  • 迅速回應於3月初爆發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展開防炎工作,包括:派發38萬張推廣防炎知識的心意卡、送贈10萬個防炎包予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送贈15萬套防炎衣物給病房支援人員及護老者、為隔離中心提供後勤支援等。
  • 在大埔區開展本會首個大型社區健康教育計劃「五星健康五星家」。
  • 舉辦第一屆「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比賽。
  • 成立「傳訊及資源發展部」。
2004
  • 參與中國紅十字會百周年紀念活動。
  •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由港島大口環遷至九龍牛池灣的新校舍。
2005
  • 輸血服務引進ISO9001/14001質量及環境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
  • 主辦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於香港召開的「全球海嘯救災工作會議」,共40個國家的紅十字會代表及國際組織出席。
  • 首次提名香港護理人員角逐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南丁格爾獎」,馮玉娟女士成為首位香港得獎者。
  • 自9月1日起接管「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
  • 南亞海嘯救災工作獲破紀錄捐款,共籌得港幣6億6000多萬元,支援受災地區的救援及重建工作,本會亦首次於印尼及斯里蘭卡設立救災辦事處。
  • 曾鮑笑薇女士接任本會會長。
  • 青年及義工事務部首次在多所大專院校推動「國際人道服務領袖培育計劃」。
2006
  • 紅十字青少年慶祝金禧紀念。
  • 香港紅十字會的會員及義工人數突破二萬。
  • 醫院學校於葵涌醫院精神科首設高中課程。
  •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完成擴校工程,新翼建於瑪嘉烈戴麟趾學校大口環舊址。
  • 國際及賑災服務部主管蘇婉嫻女士獲頒「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項。
  • 醫護服務部與北京市紅十字會合作,於北京為51名急救師資舉辦特訓課程,並合編《2008年北京奧運版急救手冊》,為2008年北京奧運作準備 。
2007
  • 香港紅十字會加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十周年紀念,舉行一系列主題活動,包括:首發《香港特別行政區紅十字會加入中國紅十字會十周年(1997-2007) 紀念特刊》、領導層雲南考察、香港紅十字青少年大型北京訪問團。
  • 本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簽訂2007-09三年合作計畫,主要範圍包括備災、急救訓練及義工發展。
  • 董事會通過新修訂的使命宣言,並確立三項貫穿所有香港紅十字會服務的核心元素:「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
  • 輸血服務中心於四月新設核酸化驗室,引進先進檢測血液科技,把愛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空窗期分別縮短至10天、35天和22天。
  • 舉辦全港首個倡導人道精神的獎項 ──「香港人道年獎」。首屆有六位人道工作者獲獎。
  • 「人道教室˙生命學堂」計劃啟動。
  • 首次與南華足球隊建立慈善合作伙伴關係。
  • 「院友關懷計劃」重新整合,服務擴展至24所醫院。
2008
  • 為內地雪災、四川地震和緬甸風災籌得捐款近港幣15億元,創下本會單一年度賑災捐款的最高紀錄。
  • 與德陽市殘疾人聯合會(殘聯)合作,開設「德陽市殘聯.香港紅十字會康復及假肢中心」,專為四川5.12大地震中受傷致殘人士提供全面康復服務。
  • 第18所醫院學校於在青山醫院投入服務。
  • 在北京奧運期間,本會派出義務醫生及急救導師參與當地紅十字會服務站的工作,表現獲得讚賞。
  • 總監胡郭秀萍女士獲香港董事學會頒發「2008年度傑出董事獎」。
2009
  • 本會與北京市紅十字會於京、港兩地同步舉行「戰爭中的世界」攝影展覽,紀念1859年引發紅十字運動誕生的索爾弗里諾戰役150周年
  • 本會援建的四川省第二所康復中心於汶川縣開幕,提供全面康復服務,中心設有內地首兩個戶外康復花園
  • 輸血服務中心成全球首間全面採用質量及環保兼容管理體系(IMS) 的血液中心,同時取得ISO9000、ISO14000、ISO15189、及優質生產標準(cGMP)多項認證
2010
  • 慶祝香港紅十字會60周年,舉辦多項以「感謝沿途有你」為主題的會慶及服務活動
  • 本會動員義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為受菲律賓馬尼拉人質事件影響的市民,設立「電話心理支援服務」
  • 本會轄下的四所特殊教育學校 — 醫院學校、甘迺迪中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雅麗珊郡主學校 — 根據《教育條例》成立法團校董會,實行校本管理
2011
  • 開展《2011-16五年策略發展計劃》,分階段就優質文化、職員康健、知識管理、人才管理、服務發展和評估機制六方面,推行一系列活動和措施,以期把本會建設成更健康、更有力推動人道工作的機構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首次出版國際急救指南-《2011年國際急救與復蘇指南》,本會協助譯為中文,並加入合乎本地文化、法律需要的元素
2012
  • 紅十字會新總部大樓動土典禮 (3月27日)
  • 「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比賽」10周年。編印特刊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 IHL Moot in Asia-Pacific Region誌慶
  • 本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簽訂2012-15《三年合作項目框架協議》,範圍涵蓋備災減災、青少年工作、志願服務工作、衛生救護管理及培訓、籌資、傳訊工作、財務管理、國際參與等
  • 輸血服務中心慶祝「自願無償捐血60年」
  • 楊鐵樑爵士及羅榮生先生接任本會會長及主席
  • 成立「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辦公室」,為機構進行整體風險評估以制定審計計劃
2013
  • 與香港郵政聯繫,出版一套四張的紀念郵票,慶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150周年
  • 成立第六個服務部門─「社區關懷服務部」
2014
  • 派出首位本港臨床心理學家遠赴西非國家利比里亞,參與伊波拉病毒社區防疫和衞生教育工作
  • 推出首個中文繁體字版的國際紅十字急救流動應用程式 -「紅十字急救通」
2015
  • 位於西九龍的總部落成啟用,西九龍捐血站成為全港最大捐血站
2016
  • 於總部「人道教育中心」設立全亞洲首個戰爭體驗探索館 —「戰區90」,讓公眾親身體驗戰爭的禍害和人道價值
2017
  • 推行五年策略發展計劃2017-2022,為本會的多元化人道服務制定發展目標
  • 成立全港首個急救網上學習平台
2018
  • 成立社區防災備災訓練
2019
  • 落實青年參與政策,訂定本會青年發展方向
  • 為應對連串的社會事件,本會積極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急救及心理支援服務
  • 推出「流動防災教育車」,以提高市民的防災知識及應變能力
2020
  • 香港紅十字會70周年以「拼寫人道.築織未來」為主題,感謝支持者多年來積極參與人道工作之餘,亦期望凝聚各界回應未來社會轉變及需要,一起拼寫出多元化的人道服務
  • 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向弱勢社群派發防炎包、向公眾人士傳遞有關個人衞生常識以及處理情緒的方法、以及為被隔離檢疫人士提供緊急物資,全力支援抗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