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心肺復蘇法: 由盤古到現代


 

蕭粵中醫生 (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管理委員會委員)

心臟停頓是一種十分危急的情況,病人如在短時間內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大腦將會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性命不保。心肺復蘇法就是希望通過外力,協助病患者血液流通,進行空氣交換,令身體重要的器官如心臟及大腦能接受有限度的灌注,提高存活率。現在讓我們回顧心肺復蘇法多年來的發展。

“原始”年代: 
在十九世紀以前,醫學知識並不發達,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急救方法,在現代人看來,實在是匪夷所思。

 

例如將病患者放在馬背上奔跑: 

 

將病患者倒吊:

 

甚至病患者肛門插入喉管,再將煙噴入:

那時能通過這些方法能救活的病人可說是絕無僅有。

 

近現代時期: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有兩種人工呼吸法開始出現,並廣泛地被人們使用,直至在二十世紀後期,才由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取代。

 

一:西氏人工呼吸法 (Silvester Method)

 

圖片來源:

http://wellcomeimages.org/indexplus/obf_images/00/ca/
9b9fd7f2b0f042ac908d8e2fb966.jpg 

圖片來源:

http://wellcomeimages.org/indexplus/obf_images/
76/cc/67837523ba3c7ac5e731c160f0af.jpg

 

首先將病人仰臥,拉起他的上肢至頭部以上來協助吸氣,然後再將上肢壓在胸部,以幫助呼氣,重複這個動作,每分鐘做16次。

 

二:聶爾生氏人工呼吸法 (Holger Nielsen Method)

圖片來源: 

http://www.firstaid.entevazhi.com/Artificial%20respiration%20
Holger%20Nielsen%20Method_clip_image002_0004.jpg

 

 

適用俯臥的病患者,方法有點像西氏人工呼吸法的相反式,首先將病人的頭轉向一側,並屈曲雙肘,把頭放在手掌上,按壓病人背部讓空氣排出,再拉起手肘及提起病者上半身,讓空氣流入肺部,重複這個動作,每分鐘做16次。

 

 

 

現代心肺復蘇法